净黄连

黄连

【性味】味苦,性寒。

【归经】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。

【功效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
【主治】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疔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

《本草纲目》:泻肝火,去心窍恶血,止惊悸。

《本草备要》:入心泻火,镇肝凉血,燥湿开郁,解渴除烦,益肝胆,浓肠胃,消心瘀,止盗汗。

《长沙药解》:黄连味苦,性寒,入手少阴心经。清心退热,泄火除烦。胃虚呕恶,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,均应慎服。黄连无毒,极苦良药。

《珍珠囊》:黄连其用有六:泻心火,一也;去中焦湿热,二也;诸疮必用,三也;去风湿,四也;治赤眼暴发,五也;止中部见血,六也。

《名医别录》:黄连微寒,无毒。主治五藏冷热,久下泄澼、脓血,止消渴、大惊,除水,利骨,调胃,厚肠,益胆,治口疮。

《本草图经》:黄连治目方多,而羊肝丸尤奇异。盖眼目之病,皆血脉凝滞使然,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。血得热则行,故乘热洗也。

《本草衍义》:今人多用治痢,盖执以苦燥之义。下俚但见肠虚渗泄,微似有血便,即用之,更不知止。又不顾寒热多少,但以尽剂为度,由是多致危困。若气实初病,热多血痢,服之便止,仍不必尽剂也。或虚而冷,则不须服。余如《经》。

《汤液本草》:气寒,味苦。味厚气薄,阴中阳也。升也,无毒。

《本草蒙筌》:味苦,气寒。味厚气薄,可升可降。沉也,阴也,阴中微阳。无毒。治诸火邪,依各制炒。


 

炮制方法及作用


1.黄连(生品)

炮制方法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抢水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,筛去碎屑;或用时捣碎。

作用:黄连生用苦寒性较强,长于泻火解毒,清热燥湿。

2.酒黄连

炮制方法:取净黄连片,加入定量黄酒拌匀,稍闷润,待酒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每100kg 黄连片,用黄酒12.5kg。

作用: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,缓其寒性,善清头目之火。

3.姜黄连

炮制方法:取净黄连片,用姜汁拌匀,稍闷润,待姜汁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每100kg 黄连片,用生姜12.5kg或干姜4kg,绞汁或煎汁。

作用:增强其止呕作用。

4.萸黄连

炮制方法: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,取汁去渣,煎液与黄连片拌匀,稍闷润,待药液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每100kg 黄连片,用吴菜萸10kg。

作用:吴茱萸制黄连可使黄连寒而不滞,以清气分湿热,散肝胆郁火为主。